热门搜索 样板戏文摘 京剧文摘 唱腔文摘 优秀文摘 散文 散文随笔 我记忆中的样板戏
我记忆中的样板戏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有原因的 ,可能他们是自律超人 ,也可能常常努力到深夜 ,但是结果都是相似的 ,总是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。常言道 ,性格决定命运 ,而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又会对性格产生影响 ,所以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女性 ,每天要坚持4个好习惯 ,除了多学习 ,你还了解哪一个 ?
1.不会化妆没关系 ,但要坚持涂防晒
许多女生嫌弃化妆麻烦 ,喜欢素颜出门 ,没关系 ,但要记得坚持涂防晒霜 。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 ,照射在皮肤上 ,会使脂肪氧化 ,生成自由基 ,加速皮肤衰老 。所以女生想要延缓衰老 ,永葆青春 ,就得坚持涂防晒霜 。
2.没有上进心可以 ,但不能不学习
年轻女生常常被前辈们贴上了“不求上进”的标签 ,心态“佛系” ,有也行 ,没有也行 ,似乎看淡了红尘 。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 ,好好享受生活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。
但是无论何时何地 ,对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上心 ,不能停止学习 。现在生活变化快 ,如果没有一颗“活到老 ,学到老”的决心 ,那么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。
3.生活可以平淡 ,但要细心记录
或许我们的生活不够精彩 ,只是舞台剧中的小配角 ,但是也别忘记 ,用笔头记下平淡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。特别是灵光乍现的奇妙想法 ,要抓住它 ,展开它 ,也许就是一个很棒的创意 ,所以不管是什么 ,记录并深耕它 ,说不定就成了一次商机 ,或者是一个滋养你的爱好 ,最不济 ,也是多年后再翻起来时 ,与那年自己的一次对话 。
4.不要强行合群
不要委屈自己 ,强行融入群体 ,在这个世界上 ,没有什么比天天听着三观不合的人 ,在自己面前叨叨 ,还要烦躁的事情了 。
想要变得优秀是很多女生的梦想 ,但是优秀的女人不会告诉你 ,每天只需要做好这4点 ,你也可以成为其中一员 ,走向人生巅峰 。
了解文章:我记忆中的样板戏
每一个时代 ,总会有一些自己的东西 ,故而也会留下它那特有的印记 。当你经历过一段历史的同时 ,也会带走一些记忆 。在我所亲历的历史往事中 ,记忆比较深的 ,是样板戏 。
样板戏 ,就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特殊的记忆 。
样板戏也称“革命样板戏” ,大概有破旧立新 ,在文艺上树立新的样板的意思 。
在样板戏的前面 ,冠之以“革命”一词 ,很是贴切 。记得样板戏最初是八部:即现代京剧《红灯记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杜鹃山》、《海港》和《奇袭白虎团》 ,现代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、《白毛女》 ,后面又逐步排演现代京剧《平原作战》、《龙江颂》等 ,《红色娘子军》也改编成了现代京剧 。已经不止八个戏了 ,但习惯上仍称八个样板戏 。在这些剧目中 ,除了《龙江颂》和《海港》讲的是工农生产和级阶斗争以外 ,其它的几个戏 ,多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 ,“革命”味道浓厚 ,而且每一部戏还都拍成了电影公开上映 。小时候没什么可看的 ,就看这东西 ,看得我们如醉如痴 。
在样板戏里 ,我最喜欢的是《智取威虎山》 。这个戏是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改编而成 ,由童祥苓扮演杨子荣一角 。童祥苓不愧是艺术家 ,把杨子荣演的传神到位 ,精练饱满 。唱腔的设计和动作的表演 ,几近于完美 。我读过曲波的小说原著 ,也看过老版的电影 ,但杨子荣的英雄形象 ,到了现代京剧里才更加高大 ,更加丰满 。据说由徐克执导的同名电影 ,其灵感有部分就来自于此 。
《沙家浜》的编剧汪曾祺 ,是我喜爱的作家 。他为剧里编写的唱词 ,美妙动听 ,传唱很广 。阿庆嫂、胡传魁、刁德一三人在茶馆对唱的《智斗》 ,我至今仍能哼唱 。你看阿庆嫂唱的这一段:“垒起七星灶 ,铜壶煮三江……来的都是客 ,全凭嘴一张 ,相逢开口笑 ,过后不思量 ,人一走 ,茶就凉 。”真是美极了 。现在读汪曾祺的作品 ,总感觉得到一种美在里面 ,原来是有渊源的 。
“革命样板戏”所塑造的英雄形象 ,其标准是所谓的“高、大、上” ,虽然在人物的刻画上 ,不免公式化 ,却也鲜明生动 ,让人过目不忘 。杨子荣、郭建光、李玉和、严伟才、赵勇刚、柯湘、洪常青等等 ,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 ,就久久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。
样板戏多为现代京剧 。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有所不同 。传统剧目以古装戏为主 ,无论唱腔还是道白 ,你要不经历过那个时代 ,不是戏迷票友 ,你是听不懂的 。现代京剧的对白则是标准的普通话 ,唱腔经过改造 ,通俗而高亢 ,优美而有力 ,为广大普通观众所乐于接受 ,那一代过来的人都能哼上几句 。我自己就是个“革命样板戏”的戏迷 ,每一部戏我都看过不止一、两次 ,并且都能唱上几句 。为了唱得像模像样 ,我还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就跑到院子外面 ,学着杨子荣、李玉和的唱腔练嗓子 。现在与朋友相聚时偶尔一展歌喉 ,还有人叫好 ,就得益于那时练下的“童子功” 。样板戏作为当时全国文艺的“样板” ,许多地方戏都把它移植过去 ,广东移植的粤剧《沙家浜》 ,我就很喜欢 。
改革开放后 ,样板戏一度停止过播放 。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 ,我们在电视上又看到了久违了的样板戏 ,先是一些剧团的演出 ,后来又播放原版的 。每当有这些节目播出 ,我就坐到电视机跟前 ,泡上一壶茶 ,边看边自个儿“打板”跟着唱 ,唱到高兴处 ,呷一口茶 ,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。
样板戏并不是什么值得发扬光大的艺术形式 ,但也不必将它妖魔化 。喜好它的人 ,没
往事已如云烟 。现在记忆起过去的事 ,是想要告诉今天的人们 ,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 ,那个时代曾经发生过那样的事 。